9570游戏登录金沙(官方入口)-App Application

 
热门文章推荐
更多 >>
敲重点|2023政府工作报告之能源篇: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
来源: | 作者:李丙羊 9570游戏登录金沙新能源事业二部主任 | 发布时间: 2023-03-09 | 321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原文敲重点

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,指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。这一年,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。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,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的要求,加大宏观调控力度,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、发展质量稳步提升、社会大局 保持稳定,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。 

这一年,在能源供应和新能源消费领域亮点频出:
——针对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,以粮食和能源为重点做好保 供稳价。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,增加煤炭先进产能,加大对发电供热企业支持力度,保障能源正常供应。
——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,多措并举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。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,采取减免车辆购置税等措施促进汽车消费,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93.4%。
过去五年极不寻常、极不平凡
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推动高质量发展,统筹发展和安全,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
——生态环境明显改善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.1%、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.1%。
——基础设施更加完善。发电装机容量增长40%以上。
—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。推动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。
—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促进绿色低碳发展.稳步推进节能降碳。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,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。优化能源结构,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.5亿千瓦,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.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,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.8%上升到25%以上。 
回顾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,给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定调,也给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指明方向:
——持续改善生态环境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。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。推动能源革命,确保能源供应,立足资源禀赋,坚持先立后破、通盘谋划,推进能源低碳转型。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有序减量替代,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、灵活性改造、供热改造。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,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,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。支持生物质能发展。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,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,推进钢铁、有色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,强化交通和建筑节能。坚决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。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。推动能耗“双控”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“双控”转变,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,发展绿色金融,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。
定调2023年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要预期目标建议,在能源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,严控化石能源消费,加强重要能源、矿产资源国内保供,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:
—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,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。
——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,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加强重要能源、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。
——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。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,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,发展循环经济,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,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,持续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

和君观点:

如何加快建设中国新型能源体系?

我们认为应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、光伏产业发展、风电产业发展四个方面作为抓手全力推进。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为2023年中国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指明方向。2023年作为“十四五”规划发展的中期关键一年,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进的第四个年头,也是后疫情时代全面发力的第一个年头。过去五年,中国能源革命持续推进,新能源产业发展突飞猛进!新型能源体系逐步构建。2023年,在国家“双碳”战略的有力推动下,新型电力系统逐步完善下,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风电等新能源产业,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,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。
—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推进。实现国家“双碳”目标,能源是主战场,电力是主力军,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重要抓手,强化自主创新是动力引擎。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,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。随着能源转型深入推进,传统电力系统亟须向着高度数字化、清洁化、智慧化方向加快转型升级,对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。国家电网发起成立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,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围绕新型电力系统重大技术需求,开展联合攻关、标准制定、经验交流和成果共享,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。
——新能源汽车产业换挡发展。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方面,市场成熟度逐渐提高,行业进入由政策向市场驱动的换挡期。待政策性补贴完全退坡后,市场将进入完全市场化竞争阶段。新能源汽车销量方面,2017-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分别为77.7万、125.6万、120.6万、136.7万及352.6万辆,渗透率在2021年达到13.42%。其中,2019年到2020年年初,受补贴退坡与疫情双重打击,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阶段性下滑。不过在疫情得到快速有效控制以及补贴政策延期等利好因素刺激下,销量快速反弹至352.6万辆。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8.7万量,渗透率达到25.6%,已经提前超过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中强调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渗透率达到25%左右。预计2023年将达到771万辆,渗透率届时将高达28%。2025年将达到966.7万辆,渗透率届时将高达32.93%。随着新能源汽车终端消费的提振,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迎来持续规模化发展,电池技术也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,磷酸铁锂、三元、钠电等多元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产业链发展。
——光伏产业蓬勃发展。一是我国光伏行业发展持续高景气。双碳背景下,可再生能源发展重要性凸显,近年来我国光伏行业发展持续高景气。从应用端来看,2022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87.41GW,同比增长59.13%;其中,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51.1GW,同比增长74.6%;集中式新增装机36.3GW,同比增长41.8%。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,累计装机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。从国内需求端来看,“十四五”期间各省规划新增光伏装机量合计为545GW,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有望保持快速增长。根据CPIA预测,乐观情况下,2023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20GW。二是分布式持续增长,关注商业光伏及户用光伏。2018-2020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以集中式为主,2021-2022年光伏行业景气度高涨,硅料价格的持续攀升传导至整个光伏产业链,一定程度上抑制集中式光伏电站的装机需求,促进价格敏感程度更低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需求增加。2023年伴随着上游企业的不断扩产及硅料产能的释放,全年来看预计上游硅料等环节的价格呈见顶回落态势,此外目前第一批和第二批风光大基地项目正逐步开工和投产,在多重因素驱动下,预计2023年集中式光伏电站有望加速发展。三是随着海外光伏市场的持续爆发,组件出口将持续扩大。需求端,三重因素推动光伏外需维持高景气:①度电成本下降提升光伏核心竞争力;②能源低碳转型推动光伏渗透率提升;③能源安全挑战将提升欧洲光伏长期需求。但是,目前多国致力于提高本国光伏产能,可能降低对中国光伏产品的依赖。供给端,三大特征决定了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优势:中国光伏产品的技术优势全球领先;光伏产业供应链高度集中于我国,产能产量优势明显;中国光伏企业的垂直一体化带动降本。我国光伏产品的长期出口规模与海外光伏新增装机量基本同频,受各国产业与贸易政策的影响较大。从产品类别看,中国光伏出口产品以组件为主,硅片与电池占比则较低。
——风电产业海陆协调发展。一是全球风电装机可观,中国仍是主力。2021年底全球风电总装机量达到837GW,2022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GW。根据国际风能协会(GWEC)2022-2026年,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快速增长,预计新增装机量超550GW,CAGR为6.6%。同期陆/海上风电预计总新增装机超过460GW/90GW,CAGR为6.1%/8%,海风增速高于平均。2022-2026年,中国将贡献全球风电新增超过40%的装机量、海上风电新增装机中国将占比超60%。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将主要看中国。二是平价时代降低度电成本需求迫切,大兆瓦机型是必经之路。陆上风电8MW+阶段:22年12月29日,三一重能7.XMW平台首台风电机组成功完成吊装,创下全球陆上最大商业化风机新纪录。该7.XMW平台产品由三一重能完全自主研发,由成熟的产品平台升级而来。该平台主要针对“三北”地区和中高风速风区市场,最大功率可以达到8MW,最大叶轮直径可以达到210米,扫风面积最大可以达到34635平方米。海上风电15MW+时代:22年11月23日,金风科技与三峡集团合作研发的16MW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成功下线,成为当时全球叶轮直径最大、单机容量最大、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风电机组。三是中国风电出海加速。在风电的全球产业链中,共有35家风电主机制造商,其中23家来自于亚太地区;全球的风电主机总产能约为120GW,中国制造商提供了将近60%的产能,是未来全球风电产能主要来源。近几年,我国主力风电制造商积极出海不断斩获国际订单,未来全球风电需求快速释放将助力中国风电出海。


联系我们

扫一扫

关注我们
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

邮编:100101

联系电话:010-84108866(总机)

业务咨询:400-093-2688(免话费直拨)


XML 地图